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二戰時基隆港西防波堤被炸毀

二戰時基隆港西防波堤被炸毀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二戰時基隆港西防波堤被炸毀

  「二戰時基隆港西防波堤被炸毀」照片,突出海岸邊的防波堤在戰火的襲擊下殘破不堪,甚至產生斷裂,無法使用,照片左邊所見可能為一漁船,同樣受到戰火波及。

 

  基隆港舊稱雞籠港,因天津條約的簽訂,於1866年(同治5年)開港通商,1872年(同治11年)設海防同知和煤務司,雞籠逐漸興盛,於1875年(光緒元年)改建雞籠為基隆,表示其基地昌隆之意。1889年(光緒15年)臺灣巡撫劉銘傳重視基隆港,欲完成興建碼頭、疏通運河等工程,卻因過於困難而離職。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看見基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決定重新經營基隆港,將基隆港興築計劃分為5期,自1899-1944年(明治32-昭和19年)完,花費44年之久,工程耗資超過4000萬日圓。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基隆港受盟軍轟炸,損失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基隆港務局隨即進行因戰火時遭受破壞設施的修復計畫,包括船渠工程、西防波堤補口工程、沉船撈修清除或解體工程、修復碼頭倉庫及橋梁、修復廠房及修理起重機等工作。經歷幾番改建修復工程後,基隆港現為北臺灣重要的港灣,兼具軍港、商港、漁港等功能,亦開放港區觀光,讓遊客搭船欣賞基隆的港埠風光,未來將結合基隆港周邊進行開發,使基隆港區域呈現更豐富的面貌。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二戰時基隆港西防波堤被炸毀 / 撰寫者:黃家怡(亞洲數位典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0220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余燧賓,1997年10月。《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頁:42。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   【參考書目】 余燧賓,1997年10月。《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頁:36、40。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黃家怡於2019年7月8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黃家怡(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