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社會經久流傳的休養生息觀,即為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在辛勤工作一年後,期望豐收、年年有餘,這樣的期待便反映在過年的祭祀禮俗中。 過年必須祭祀祖先,祭祖時要準備「春飯」,「春」字閩南話諧音「剩」,具有「剩餘」的意義,故成為吉祥話。祭祖供奉春飯,就是希望年年有剩餘的糧食,「年年有春」就成了過年常常聽到的吉祥話。 「春飯」就是「隔年飯」,祭祀神明、祖先時會在春飯上插一朵春花,甜粿、發粿上也會插上春花,可增加年節氣氛。春花的樣式多變,多用紅色紙或者紅色(臺灣紅)海綿剪成,上面也貼上用紙剪成的「春」字,其它的變化全憑巧思,有的還會貼上龍鳳圖飾。 現在臺灣金門仍保存閩南風俗,年初一,在供桌上敬奉插著春花、小芋頭、金桔和青蔥的「春飯」,小芋頭代表多子多孫,小金桔表示大吉大利,青蔥象徵祈求聰明,一直到大年初五「隔開」,才和金紙一起焚燒,以表示「去舊迎新」之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