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沙灣砲台「17公分克魯伯砲」

大沙灣砲台「17公分克魯伯砲」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大沙灣砲台「17公分克魯伯砲」

  大沙灣砲台「17公分克魯伯砲」,創作時間應為1864年(同治3年)至1885年(光緒11年)間。1864年(同治3年)德國克魯伯鋼鐵廠發展出此種大口徑的鋼砲。德國克魯伯大砲,名聲在近代世界上幾乎是盡人皆知,鋼鐵大砲伴隨著KRUPP這個外來詞進入中國後,沿襲以往對火砲命名的方法,中國人給了這種火砲一個非常威武的名字—克魯伯。

 

  1866年(同治5年)6月27日,中國清廷使團第一個外交使團訪問德國,得到克魯伯熱情的款待,這種有別於其他國家的尊重,給中國清廷使團帶來了極大的好感;另一面,德國又表示無意侵略中國,經多方考慮後,李鴻章在1871年(同治10年)購買了328門克魯伯大砲。

 

  克魯伯砲,於1873年(同治12年)加裝套筒、套箍,可以使火砲發射時,砲身承受更大的膛壓,也大幅增加火砲的威力;並發展鎖閂式砲閂,為當時最優越的武器。

 

  中法戰爭前,位於今大沙灣區的二沙灣砲台,備有5門「17公分克魯伯砲」;然而,中法戰爭時受到法軍24釐米口徑巨砲砲擊,其1座在當時砲管斷裂,留下砲尾部、砲架。在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庚子之役等中國近代的重要戰爭中,隨處可見克魯伯大砲的身影。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張崑振,2010年2月。《國定古蹟二沙灣砲台》,頁:42。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1.張崑振,2010年2月。〈中法戰爭與劉銘傳備戰作業〉,張崑振,《國定古蹟二沙灣砲台》,頁:40-4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葉文翔於2019年7月10日引述編撰 2. 劉敏耀,2000年8月。《基隆砲台手冊》,頁:68-69。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10月14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中國清朝人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同治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