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嶼燈塔」,於1909年(明治42年)9月20日點火,位於島的中部略偏東北的另一高點,海拔129公尺,燈塔白色圓形,高約21公尺,每15秒閃白光1次,光距30海浬,為1座當時臺灣海拔最高的燈塔。
「彭佳嶼燈塔」更為詳細的位置,乃位於白米甕萬人堆鼻燈塔(或稱基隆燈塔、白燈塔)正向033度,即北33東,34海浬處,北緯25度37分55秒、東經122度4分15秒。
「彭佳嶼燈塔」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因是明顯的目標,先後被轟炸4次、將島上的房舍炸得體無完膚;今日這些居民多已遷居到仙洞,目前只有軍方官兵駐守在島上。
彭佳嶼,又名「草萊嶼」,俗稱「大嶼」,為台灣之最北點。形貌略似梯形,位於東經122.5度,北緯25.38度,距離鼻頭角56.2212公里,海拔142公尺,島之周圍長4,291公尺,面積1.1413平方公里。島上有駐軍、氣象觀測站,並有直昇機場,在「彭佳嶼燈塔」附近有2個完整的火山口,是北方三島(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中唯一有人煙的島嶼。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