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造船公司」,在1948年(民國37年)3月改組成立。其前身為1946年(民國35年)5月成立的臺灣機械造船有限公司(由臺灣船渠株式會社、高雄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2者合併組織),由臺灣機械造船有限公司當時劃分改組為「臺灣造船公司」、與臺灣機械公司。
「臺灣造船公司」成立後,乃積極擴充,增加設備。計向中央造船公司籌備處租用日本賠償機器50部,在臺灣配得日本賠償機器3,000餘體積噸,其中包括空氣壓縮機,衝孔機,製鉚釘機,大型車床,曲軸車床,鉋邊機,變壓器,抽水機,高週率電爐等。
「臺灣造船公司」當時一面打撈附近沉船,將沉沒於第一號25,000噸船塢口的定州輪打撈,使大型船隻得以入場;一面增建廠房,開闢修船碼頭約長1,000呎,並疏濬船道至水深18呎,再利用舊鐵駁輪2艘、改裝成工作船,使修船能力增加,至1952年(民國41年),修船能力已較6年前增加50%。
至於造船業務,就當時設備,可建造2,000噸以下的船隻。
1978年(民國67年)1月,「臺灣造船公司」合併改組成「中國造船公司」。2007年(民國96年)3月,「中國造船公司」更名為「臺灣國際造船公司」。
基隆自從漁業沒落以後,造船業也跟著走下坡。基隆港較大的船舶,如果故障、損壞,經常都會拖到對岸的中國修理,因為價格便宜好幾倍。這也導致臺灣各地的修造船廠,陸續到廈門、福州等地開設修造船廠。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