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自由中國號

自由中國號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自由中國號」,由白明德攝影。為一艘木製中式帆船,於1955年(民國44年)4月從基隆出發,橫渡太平洋,並於同年8月抵達美國舊金山,歷時115天。

 

  「自由中國號」原名為「勝孝利號」,1939年(昭和14年)在福州馬尾船廠出廠並賣到臺灣,將船名改為自由中國號,以此象徵自由的中華民國。由漁管處船員种玉麟、周傳鈞、胡露奇、徐家政、陳家琳五人及一名美國副領事麥克文駕駛,1955年(民國44年)4月16日自基隆出發,欲至美國參加6月11日所舉行的第125屆橫渡大西洋國際帆船大賽,航行過程中遇風雨侵襲,船體遭到破壞,至橫濱進行維修,6月17日才重新啟航,雖已錯過帆船大賽,但順利於8月8日抵達舊金山,成為歷史上一大壯舉。經歷此事後,激起航海界紀念明代鄭和下西洋事蹟的想法,政府遂將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日子——7月11日訂為「航海節」。

 

  抵達舊金山後,自由中國號便一直留在美國,在2009年(民國98年)時被發現棄置於舊金山一間私人船廠,船體已破舊不堪,險遭拆解。經政府交涉後,於2012年(民國101年)將自由中國號運回臺灣,文化部透過紀錄片「魔船奇航—自由中國號的故事」,探訪仍健在的三位船員:周傳鈞、胡露奇、麥克文,紀錄自由中國號航行的故事,也將在基隆國立海洋博物館建立場館保存,並進行船隻修復的工作,未來將有機會開放民眾參觀,見證歷史的傳奇。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曾樹銘,2002年5月。《船與基隆的故事初輯》,頁:60。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   【參考書目】 曾樹銘,2002年5月。《船與基隆的故事初輯》,頁:61。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黃家怡於2019年7月19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黃家怡(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