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60年代商輪雲集基隆港西岸

1960年代商輪雲集基隆港西岸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1960年代商輪雲集基隆港西岸

  「1960年代商輪雲集基隆港西岸」照片,拍攝時間不明;《基隆市年鑑──第二輯》記載1957年(民國46年)至1966年(民國55年)止的10年間,推測拍攝時間最晚不會超過1966年(民國55年)。拍攝地點在基隆港西岸,由基隆文獻委員會所拍攝。

 

  照片中,港邊並排商輪的桅杆等設施,密集地挺在半空中,構成宛若棘皮動物;背景處有許多艘商輪,除了天空還有山景,基隆山多平原少、挾山面海的地理特色,也可以自其中窺得一二。而辛勤的碼頭工人,在港邊碼頭持續作業。

 

  1950年(民國39年)韓戰爆發後,臺灣被美國納入「亞太地區圍堵共產勢力擴張」的一環以後,臺海局勢變得比較穩定,出入基隆港的船隻陸續增加。因應戰後激增的人口,南洋原木、棉花進口量很多,用來建築、製衣。

 

  1960年代(民國50年代)到1970年(民國59年)初,是基隆港最繁榮的時候;當時香港的貨物很多,臺灣一些廠商需要的物資雖然有限,然而,船員、居民需要很多外國貨。外銷的貨物,有煤炭、木材、食品加工罐頭、紡織品、香蕉等,當時,正是臺灣香蕉銷日的鼎盛時期。

 

  然而,煤礦消失、漁業衰退後,港埠碼頭的業務雖不斷成長,卻在自由化、機械化、效率化與民營化的過程中,和基隆港在地居民的關係逐漸疏遠。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1960年代商輪雲集基隆港西岸 / 撰寫者: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02074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曾一平,1970年10月。《基隆市年鑑──第二輯》,頁:照片頁12。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1.曾一平,1970年10月。《基隆市年鑑──第二輯》,頁:照片頁12。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丘國宣於2019年8月13日引述編撰 2.曾一平等,1973年6月。《基隆市年鑑──第三輯》,頁:柒52-柒53。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丘國宣於2019年8月13日引述編撰 3. 陳世一,2003年12月。《港都雞籠‧文化出航》,頁:9-10、169-170。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8月13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基隆文獻委員會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