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門紅樓

跟西門紅樓有關的相片,共8張
跟西門紅樓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西門紅樓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西門紅樓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西門紅樓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西門紅樓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西門紅樓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西門紅樓有關的相片,第7張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西門紅樓〉條目由陳韋臻撰寫,西門紅樓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昔日稱新起街市場,又稱西門市場,是日治時期遺留至今的少數市場建築之一。

日治時期,該處依然是低窪沼澤地與墓地,1908年為了興建新型態的市場,墓地陸續被移往蟾蜍山一帶。建築師在考察新加坡與香港等地後,設計出八角形狀與十字形狀的市場建築。1911年6月,又從東京分靈出稻荷神社信仰,建在市場西北角之處;1919年艋舺低窪地被填高與重新規劃之後,西門一帶有了更多的電影院、劇場、咖啡廳,日本佛教體系下的弘法寺與西本願寺也在這一帶逐漸發展,此處遂成為日治時期日本人主要的休閒觀光區。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神社被燒毀,西門市場一開始還維持市場機能,但八角樓部分隨後被上海商人陳惠文承租,並改作為劇場用途,取名「滬園劇場」。整修翻建之餘,還在八角樓內增加戲臺與三百多張座位。而鬼怪傳聞可能就是在此時出現,相傳改建過程中在八角堂內發現數十具骨骸。地方也謠傳這些骨骸可能是過去遷葬計劃被遺漏掉的部分。2015年時任內政部長的陳瑞仁,在接受立委莊瑞雄質詢時,聲稱自己清楚西門紅樓的歷史淵源,說因為紅樓底下都是以前的屍骨與墳墓,所以當時日本人就刻意設計成八卦造型與十字造型來鎮壓下面的陰氣。

今日西門紅樓以酒吧、多元性別文化、音樂展演場地等特質聞名於西門鬧區中,是熱鬧的年輕人文化融洽共榮之處,這棟精美的建築雖有許多鬼怪傳說,卻仍不減熱鬧人潮。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西門紅樓 / 撰寫者:陳韋臻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內容力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30064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內容力有限公司
所在地-地址
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臺灣
資料來源
《台湾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勝山吉作。臺北:勝山寫真館。 《食料品小賣市場要覽》,1939,臺北市役所出版。 林承緯。2013,〈臺北稻荷神社之創建、發展及其祭典活動〉,《台灣學研究》,第15期,頁34-64。 《臺灣日日新報》
時間分期
日治
撰寫者
陳韋臻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