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包粽子的粽葉主要有三種:濕的麻竹葉(青綠色)、乾的麻竹葉(暗青色)、乾的桂竹籜(黃褐色)。包粿粽(鹼粽)通常用濕的麻竹葉,包鹹粽(肉粽)則用乾的麻竹葉或乾的桂竹籜。南投、雲林、嘉義等地在海拔500公尺以內的山區,栽種大量竹子,其中麻竹葉片寬大,適合包粽;桂竹籜則是使用桂竹筍成熟成竹後,所脫落的筍殼製成。麻竹葉有中央葉梗、葉脈,桂竹籜不是葉子,也不會有葉梗、葉脈,而是帶有日照痕跡的小斑點。麻竹筍及桂竹筍皆可食,桂竹是製竹竿的原料,而桂竹籜除用來包粽外,還可製斗笠。由於過去臺灣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包粽子,故民宅附近皆會栽種竹子及芭蕉,其他節日可用於製粿品,端午節即可用來包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