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褒忠祠之義民爺神像

褒忠祠之義民爺神像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褒忠祠之義民爺神像

褒忠祠之義民爺神像,清乾隆56(1791)桃澗堡廣興庄總理宋廷龍,感佩義民軍的壯烈犧牲,從新埔枋寮褒忠亭分香,而於廣興庄創建「義民亭」,供桃園客家地區信眾參拜,以彰顯義民的忠烈。清咸豐7(1857)由總理宋寶雲募捐,增建前堂及兩廊,於清咸豐10(1860)完工,並勒碑為記,名為廣興庄「褒忠祠」。民國38(1949)中壢、平鎮、楊梅十三庄人士樂捐重建,民國40完成,並新刻「義民爺」神像,高36寸,赤面、長髥、金身、黑履,舊祠原有「義民爺」移作副相,是全臺第一座有義民爺金身的義民廟。十三大庄分為十四區,每年農曆718日至20日舉辦義民節中元祭典,輪值褒忠祠和仁海宮的祭祀活動,二廟聯庄輪祀制度在全臺相當少見而特殊。每年農曆718日至20日舉辦義民節中元祭典,輪值褒忠祠和仁海宮的祭祀活動,二廟聯庄輪祀制度在全臺相當少見而特殊。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余金龍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