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宋屋六房公廳歷史故事

宋屋六房公廳歷史故事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宋屋六房公廳歷史故事

宋屋六房公廳,清乾隆9(1744)8月,廣東梅縣宋姓族人來高、孟梧、伯麟、存候、贍隆等五位,首先渡海來臺。臺灣光復後因政府實施土地放領政策,公產多放領予承租族人,已所剩無幾,維持春秋二祭(農曆24日與8)與賦稅已無餘裕。公廳舊址最早建於現平鎮市延平路新光合纖公司廠區內,後因新光合纖設廠而移至現址,民國73年因公廳年久失修,族人推選宋新長為主任委員,成立祖祠重建委員會,向族人募集經費,每丁3000元,不足之數由宗親認捐,共募得500餘萬元重建經費,民國75年得以順利完成宋高麟公廳的重建工程。宋屋六房公廳坐東朝西,是棟三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重簷屋頂,上層硬山式,下層四面屋簷。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宋屋六房公廳歷史故事 / 撰寫者:余金龍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9875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余金龍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