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興肉脯店創始人倪炎燈,人稱「黑豆伯」,13歲到中國廈門追隨唐山師傅習得豬肉加工手藝後,16歲返回臺南,開始挑著扁擔,把當時只有貴客來訪才吃得到的珍饈,挑進大街小巷。
倪炎燈18歲於臺南水仙宮附近成立第一家店鋪,短短幾年又於建國路(今民權路一段)附近及東門城邊和臺南火車站前攤販街,先後開了5家分店。日治時期,倪炎燈不只經營肉脯這門生意,因為豬隻取得不易,還與人合夥成立株式會社,從養豬、殺豬到生產肉脯,另也兼做青果生意。
剛開始,一般人多不認識肉脯,畢竟,豬肉並非人人都能食用的,經過廣興把豬肉加工製成肉脯,也讓這一味從本來是有錢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變成尋常百姓也能品嘗的美味。
日治末期,臺南遭美軍空襲,廣興多家分店都不幸遭炸毀,1948年(民國37年)搬到現址,戰後,倪炎燈背負龐大債務,靠著技術及往昔口碑,戮力經營10多年,肉脯店才再度站穩市場。
第二代倪鹿才在父親要求下,必須挑擔到今日的鴨母寮市場等地點販售,賣出一番成績,才能回家繼承家業。倪鹿才雖然通過考驗,但最終因為志趣不在此,離鄉到南洋發展。倪炎燈1960年(民國49年)辭世,妻子陳桂花毅然決然挑起夫業,直到1974年(民國63年)傳承給第三代陳敏德。
原本專攻建築的陳敏德,一心一意守著父執輩奠定的事業版圖,店鋪數十年來始終如一,並無大張旗鼓擴張版圖,原因在於品質都是陳家人親自管控、用小火慢炒不摻粉、不加防腐劑,因此無法量產。
第四代陳建誠從小在爐子邊長大,接手家業前,父親要求他把工廠所有流程摸熟,才能站店面,因此他每天凌晨三點就到工廠開始張羅肉脯、肉鬆生產細節。
老店對於呵護品牌的用心,藏在細節裡。百餘年來,廣興堅持只用新鮮豬肉加工,清晨屠宰後,立刻送往工廠分解,善用每一個部分的不同特性,分製成香腸、肉干、肉脯、肉酥等。
這幾年為了拓展不吃豬肉的客群,店家也製作虱目魚酥,堅持傳統工法做出來的魚酥,受到許多國內外客人喜愛。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