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中國福建安溪人張揚來臺灣販售毛筆,時常留宿於郭老得家中,結下緣分;偶然得知郭老得長子郭海水打算赴外地習藝,張揚遂將製作毛筆技藝傾囊相授,也因此開啟臺灣人製作毛筆的一頁歷史。
忠文堂毛筆莊奠基於第一代郭老得與中國製筆師傅的緣分,第二代郭海水習藝3年4個月後,在今臺南市東門路開設第一家臺灣人自製自銷的毛筆莊「太陽堂」。創業後,日本熊野縣製筆集團來臺販賣製筆原料,郭海水居間擔任翻譯溝通,也從中吸取日本製筆技術,製筆技藝更為精進。
二戰後,郭海水將太陽堂更名為「中文堂」,係因當時國人均須改口學中文而萌此念,但後有人建議改為「忠文堂」,於是就再改為此名;1953年遷至民生綠園(今改稱湯德章紀念公園)旁的公園路上現址至今。
郭海水學習製作毛筆技藝後,也將手藝傳承給胞弟郭文溪及堂弟郭孟輪,兩人在他嚴厲教導之下,學有專精,郭文溪到臺北開設「郭家莊毛筆」,郭孟輪至嘉義創立「政文堂」,郭家人在毛筆界打下深厚基礎,還曾經舉辦書法比賽,推廣書法這一門藝術、文化。
郭海水長子郭文能(1942年生)目前是第三代經營者,從小即天天寫毛筆字、看著父親製毛筆。早年書法課是每位小學生必學的一門課,毛筆需求量大,故郭海水掌店期間,須聘請10多位師父和學徒,才能生產客戶所須訂單,盛況可見一斑。
郭文能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寫書法,一路寫到高中,不只書法課必須寫書法,連週記也規定須用書法書寫,然而,隨著書法課不再是必學的一門技藝,加上時代演進,毛筆不再是人人必需品,毛筆日漸乏人問津。
另一個衝擊是中國毛筆的進口,臺灣製造的毛筆成本高,無法與其競爭,現登門買毛筆的消費者,可謂鳳毛麟角;反觀日本相當重視書法文化,毛筆價格偏高,反而會有日本觀光客特意來臺南買筆,因為臺灣製毛筆技術不遜色,卻相對便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