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陸光六村的由來

陸光六村的由來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陸光六村現照1949年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各省軍民、政府人員被迫轉往臺灣定居。據統計,1945年至1950年,中國大陸各地近200萬軍民遷入臺灣。國民政府為了解決人口激增帶來的居住問題,開始興建房舍或安排至日本人遺留之宿舍,並將新住民以軍種、職業、特性等,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即為現在所知的「眷村」。


 依眷村所在位置附近的軍營,其主要的軍眷背景也有集中於某一種軍種的現象,也反映在眷村命名上,名字中有「陸光」多為陸軍眷村、「海光」多為海軍眷村、「憲光」為憲兵、「明駝」是聯勤單位、空軍以「大鵬」與「凌雲」來命;而「貿商」、「貿易」、「臺貿」等是因業界捐款而有此命名;由婦聯會捐款成立的為「婦聯」、「華夏」、「慈仁」等名。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陸光六村的由來 / 撰寫者:余金龍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9601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余金龍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