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春仔花工藝之家

跟春仔花工藝之家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春仔花工藝之家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春仔花工藝之家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春仔花工藝之家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2009年,將數十年人生奉獻於纏花工藝的陳惠美老師認為,春仔花需要個家,遂在宜蘭縣五結鄉創立了春仔花工藝之家,2013年開放參觀。而纏花工藝(春仔花)在2010年5月26日獲宜蘭縣政府登錄公告為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2012年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選拔為「臺灣工藝之家」。陳惠美老師亦在2019年獲文化部文化部登錄為我國無形文化資產纏花(春仔花)工藝技藝保存者。

走進陳惠美老師創立的春仔花工藝之家,會先看到授課、展示與販售區,再往裡頭走,則可看見皮藝和春仔花的各式作品。陳老師每年開設三門課,每門為期三個月,老師會依據當年度教學狀況,決定應開設何種程度階段的課程。

古法的纏花,必須先製作胎體、分絲線,再施以恰到好處的勁兒,反覆纏繞包裹,直至整體塑形完成,故稱「纏」花。此外,纏花又稱作「春仔花」,因台語的「春」音同「賰」(tshun,剩下之意),含有「年年有餘」之吉祥意涵。用於嫁娶的傳統樣式,依照習俗,共有12種不同樣式的花形,新娘會佩戴有「多子多孫」象徵的石榴,其餘女眷則依身份配戴相對應之樣式。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科技日益進步下,傳統工藝逐漸被便宜的塑膠製品取代,若不是陳老師,懇求無私的謝陳愛玉阿嬤傾囊相授,這項手藝大概早已消失在時代洪流裡。

若要延續傳統,勢必得與時俱進,奠基於傳統手路與樣式,陳老師創造老傳統的新風貌,開發更多纏花工藝品,讓春仔花以華麗的姿態,重新走入人們的生活中。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宜蘭縣五結鄉268宜蘭縣五結鄉自 強東路128號
別名
陳惠美的春仔花
可容納人數
20
事件
2012獲選為台灣工藝之家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6842806
所在地-經度
121.8007824
是否開放
電話
03-960-5544
所在地-名稱
台灣
參考資料
1. 破點POINT(2019)。閩南與客家人的指尖手作:傳統「春仔花」纏出祝福。檢自 https://www.taisounds.com/w/TaiSounds/culture_19031211003265663 (2019.10.10)。 2. 周采薇(2019)。和阿嬤的約定 她把自己和「春仔花」纏繞在一起。檢自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828002 (2019.10.10)。 3. 陳惠美的春仔花,商店。檢自 https://www.facebook.com/pg/blessingflower1998/shop/?ref=page_internal (2019.10.10)。
相關人物
陳惠美、陳秀敏、林聖凱、謝陳愛玉、蔡淑英、黃 錦堂、陳達明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交通方式
搭乘首都或葛瑪 蘭客運至「五結 」站下車,再步行即可抵達。
撰寫者
黃有卿、陳宜伶、曾昶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