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單皮鼓、梆子、通鼓、扁鼓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單皮鼓、梆子、通鼓、扁鼓

單皮鼓 鼓皮為一面牛皮,又稱板鼓,聲音比較高。 在傳統戲曲中,負責單皮鼓的是在主演頭手身邊的「頭手鼓」,又叫「鼓佬」, 他是後場的指揮,要配合主演的指令,指揮後場。 對頭手鼓而言,鼓棒就是他的指揮棒,看到頭手的動作,或聽到頭手「喊介」, 頭手鼓就要立刻反應後場其他人從他的手勢、鼓棒的方向,就知道要配合打哪個「介頭」, 所以頭手鼓和頭手的默契很重要!除此之外,以前的頭手鼓,還要會唱曲。 


梆子 為長方形的木板,又稱扣仔板,音域比較低,音色有點像青蛙。 側邊有一條縫,主要是小介時使用,和小鑼互相配合。


通鼓 音調介於扁鼓和板鼓之間,聲音聽起來像「通、通、通」,故得名,在傳統布袋戲編制裏頭,頭手弦吹在打武戲必須負責打通鼓。下戰鼓的時候特別需要通鼓來營造氣氛。 

扁鼓 由鼓佬負責敲擊,聲音較為低沉,讓後場音樂更有變化。扁鼓,打擊樂器。又被稱作戰鼓,舊時用于宗教音樂和民間婚禮一時,現用于民間樂器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團、和民眾性鑼鼓隊中。廣泛流行于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鮮族聚居地區。扁鼓圓形,鼓框木製,兩面蒙羊皮或牛皮,用繩索綳緊。鼓面直徑37~45釐米。 演奏扁鼓時,將鼓置于地上或斜掛于胸前,右手執木製鼓棰敲擊,左手直接拍擊鼓面,也可置于鼓架架上演奏。演奏風格與長鼓近似,節奏變化較多。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單皮鼓、梆子、通鼓、扁鼓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29568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
創作者
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時間資訊
演出時間
2019/08/29
媒體類型
聲音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