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嘉義縣_朴子市_槺榔掃帚_工序12

嘉義縣_朴子市_槺榔掃帚_工序12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嘉義縣_朴子市_槺榔掃帚_工序12

在臺灣以植物為原料的傳統掃具中,民俗文化意涵最豐富的非「槺榔帚」莫屬,不但「綁單不綁雙」,一般還只能「買雙不買單」,掃天掃地,又稱「天地掃」,在塑膠掃把問世前更養活了許多家庭,堪稱史上最強掃帚。槺榔掃帚共有14道製作工序,這是第12道。

工序-12:鐵絲沿著帚柄一直綁至尾端,綁結必須是五、七、九等奇數。

綁帚柄部分是由內外兩層構成。內層是竹籤作為掃把柄身的骨架,外層以稻草填充密實是為了增加掃把柄的厚度。使用柴刀用力敲進整理好的掃毛,使竹籤和掃毛緊密結合,然後取一束長稻桿從中折起,密密地圍住竹籤。然後結合掃毛和帚柄兩部分,把掃毛部分的零散槺榔小葉(在鐵絲綁結處上方)整理並圍在帚柄部分上(稻草稈之外),再用鐵絲一層一層沿著帚柄綑綁至尾端。這時掃把的初坯就成形了。

綑綁的鐵絲圈數有一定的規定,相傳要綁奇數,才能代表好吉兆。為了充分發揮避邪的功效,涂梅花阿嬤堅持「綁單不綁雙」,掃帚上的綁結必須是五、七、九等單數。這是傳統老藝師堅持遵守的傳統禁忌,此項傳統禁忌別具一格,槺榔帚因此蘊帶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化意涵,不論時空如何變遷都應予以尊重。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嘉義縣_朴子市_槺榔掃帚_工序12 / 撰寫者:支流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支流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9561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支流有限公司
撰寫者
支流有限公司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