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以植物為原料的傳統掃具中,民俗文化意涵最豐富的非「槺榔帚」莫屬,不但「綁單不綁雙」,一般還只能「買雙不買單」,掃天掃地,又稱「天地掃」,在塑膠掃把問世前更養活了許多家庭,堪稱史上最強掃帚。槺榔掃帚共有14道製作工序,這是第3道。
工序-3:拆解羽狀複葉
槺榔掃帚純手工製作過程繁瑣,其工序可粗分如下:
工序1:割下槺榔葉,太陽下曝曬兩、三天,使水份全消失。
工序2:將曬乾的一大葉槺榔葉,順著葉脈撕成左右兩長條葉片,再陸續將羽狀小葉片撕下。
工序3:用鐵絲將一束長葉約略於中央束緊,撥開綁結處的葉束,插入另一把短葉再以鐵絲束緊,同樣的步驟再重覆一次,掃毛的雛型就完成了。
工序4:將竹籤用柴刀敲入掃毛的葉片中。
工序5:取一束長稻桿從中折起,密密地圍住竹籤,再把掃毛綁結上方零散的槺榔小葉收圍在稻草之外。
工序6:鐵絲沿著帚柄一直綁至尾端,為了充分發揮避邪的功效,綁結必須是五、七、九等奇數。
工序7:最後再把刺手的鬚鬚給修乾淨。
工序8:切掉羽尾多餘部分,修整掃把羽尾成圓弧扇形。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