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是台灣重要農作物,早年許多地方皆與其相關,如南投縣草屯鎮舊名「草鞋墩」,是往來南投、彰化農民、商買中途更換破舊草鞋的中繼站。除了編草鞋之外,稻草編的掃帚、農具更是早期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近年則在宜蘭冬山鄉及雲林莿桐等都有推廣稻掃帚的體驗活動。
稻草掃帚的製作一共有13道工序,目前是第8道。
工序8:捆紮掃把柄
這個步驟亦要謹慎細心,每一圈麻繩都至少要繞上三次,而每一圈彼此之間的距離,以不超過一個指節的寬度為主,由掃帚下方慢慢往把手端靠近,慢慢捆綁拉緊。我們問起,這個工序是最難的嗎?職人林秋女老師說:「分類選草和綁繩都很難啦!大枝的小枝的,困難度做起來也不一樣。像是要把草分類,也很麻煩,現在你看到的這個都是已經剝了兩層,一束草從分類開始一直做完,要四、五個小時。」「所以我們社區現在都做小枝的,讓觀光客可以買回去當裝飾品就好了。」「我們社區有去過學校教小孩做鉛筆娃娃,也有用到稻草啦,但是小掃帚沒辦法教小孩啦,太難了!」「所以這個技術和產品,有可能再傳承下去嗎?」我們再問。「很難啦,你看現在年輕人誰要回來這個,根本養不活自己嘛!不可能啦。」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