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是台灣重要農作物,早年許多地方皆與其相關,如南投縣草屯鎮舊名「草鞋墩」,是往來南投、彰化農民、商買中途更換破舊草鞋的中繼站。除了編草鞋之外,稻草編的掃帚、農具更是早期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近年則在宜蘭冬山鄉及雲林莿桐等都有推廣稻掃帚的體驗活動。
稻草掃帚的製作一共有13道工序,目前是第1道。
工序1:將稻草捆集成束
稻草集成一束後以麻繩紮緊,力氣不大不小,大了麻繩會斷,小了紮不緊。掃帚職人林秋女老師說,其實麻繩的品質很重要,因為如果是易脆化的麻繩,就無法支撐起製作掃帚時捆綁的力氣,而後續在使用上也容易損壞。
麻繩其實是舊時農村裡很容易取得的材料,甚至還有許多人會在自家田裡種一點黄麻,收成時自己做成麻繩,因此一把舊時農村社會的稻草掃帚,正說明凡物都可以變成可用的資源,絕對沒有浪費的想法。用稻草做社區營造的產業的好處,就是隨手可得,林秋女就說:「以前理事長一說要用稻草做東西時,我們很多人就動起來啊,因為好像沒有人不會,社區裡面的老人家邊說邊做,一堆東西就做出來了!我也就在旁邊看,很多小時候玩的看的,就慢慢可以做出來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