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珍珠社區的稻田----在農業耕作為社區主要產業的氛圍裡,社區老年人口逐漸變多,而青壯年不斷外流的境況,其實和台灣多數社區面臨的問題很類似。但是自從在民國九十年提出的稻草面具以及用稻草作為社區營造的概念後,社區有了重大的改變。
舊時,稻田裡的稻草本來應該是在收成稻米之後就會燒掉當成田地的養分,然而在社區營造的團隊及當地耆老及志工參與的努力之下,將稻草製作成許許多多工藝品,而且也成為了珍珠社區的指標,也成功了吸引了許多外地觀光客進到社區裡,為社區生活注入活水。
像是稻草畫、稻草紙、稻草面具、稻種標本製作以及最著名的租草掃帚,都讓昔日家家戶戶可見的稻草在新時代有了新的生命,也成為珍珠社區的文化產業。
同時也將農村原有廢棄物,不再以傳統的方法,而是以積極運用,並減少燃燒造成環境污染,進而轉換作為文化產業的材料,資源再回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