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黍掃把不單純是傳統的清掃用具,更承載日本傳統祭儀、婚喪喜慶的文化象徵意義,歷經了數百年的發展成專業工藝,其綁紮技藝工序非常繁複,製作時每個動作都要非常確實,才能做出質感與美感兼具的掃把。
製作工序可細分為30個步驟,照片中為工序16
工序16:在工序15將貴黍梗修短之後,再繼續用鐮刀將斷口修成圓弧形,工序14至工序16主要都是為了製作貴黍掃把的握柄,所進行的前置作業,雖然步驟相對其他工序較為簡單,卻仍是不可省略的重要流程。
約莫在民國六十年,日本商人因應本國土地成本日趨高昂,遂把貴黍的種植外移,將貴黍的種子引進台灣,選擇氣候、水土適合的嘉南平原,鼓勵農民種植貴黍,再收購原料運回日本,由職人製成座敷箒。當時六腳地區原本種植水稻或一些旱作如高粱、甘蔗、花生、番薯等作物的田地紛紛改種貴黍。根據當時的收購商、也是後來的掃把工場主,現年七十四歲的楊福藏先生的回憶:「日本人覺得嘉南平原這裡氣候、水土啊很適合種貴黍,因為我們有種高粱嘛,很類似,所以引進貴黍種子,還教我們如何種植。」貴黍輕秤,一分地的貴黍收割後,經裁切、除籽、曬乾整理後,實際大約只能收獲一百斤,但因為是出口至日本,一公斤收購價大約20元,扣除人工等成本,利潤還是高過其他作物,所以是大受農戶青睞的高經濟作物。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