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千古一草聖:于右任的書法世界

千古一草聖:于右任的書法世界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千古一草聖:于右任的書法世界

書體演變|書藝欣賞|書藝欣賞總說|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行書對聯放大圖>>行書對聯王壯為行書1981縱132公分橫31公分釋文:草木含青色 巖廊挹大猷款識:建國七十年新春書集唐賢儲光羲高達夫詩句不啻預為今日設詠也漸齋老學王壯為  王壯為(1909-1998)本名沅禮,晚號漸齋,出生於河北易縣,以「壯夫可為」之義自取別號「壯為」替人刻印。從小跟隨父親學習書法及篆刻,初臨顏柳,後學北朝碑刻,以及晉唐諸家的行草書,也汲取有關的考古新發現,並致力於書學探討,在篆刻方面初學趙之謙,繼學黃牧甫、吳昌碩,也博採金石文字,書法、篆刻並稱於世,尤以行書更為突出,融合了碑帖的渾厚淳美。這幅行書對聯筆墨圓潤,行筆運轉自如,筆畫轉折的地方依然是圓融委婉,筆勢流暢而自然,流露出一種雍容的氣象。行書對聯放大圖>>行書對聯臺靜農行書縱135公分橫30.5公分釋文:龍飛龜掣銅盤字 虎躍蛟龍石鼓文款識:靜農於台北龍坡  臺靜農(1902-1990)原名傳嚴,後改名為靜農,出生於安徽霍邱縣。由於父親臺肇基喜好書藝,也收藏不少法書碑帖,讓他自幼即接觸書法並引起興趣。早年是傑出的小說家,中年之後才開始以書法抒懷,渡海來台之後他在書藝上有更多鑽研,逐漸樹立自己獨特的書風。以行書而言,主要是受到倪元璐的影響,中年於四川時期所寫的書信中便可見其學習跡象,倪元璐是明代末年的忠臣,書法骨力雄勁,用筆的頓挫之中融入了更多的凝重、蒼拙,有強烈的個性面貌,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另外,同時也融入了北碑和漢隸的筆法,晚年行書雖仍見倪書的意趣,在用筆和章法上已轉化為自己的書風。這幅行書對聯有強烈的用筆變化,濃墨沉重的落筆給人一種凝重的壓抑感,特別的枯墨飛白則營造出澀勁蒼拙的效果,讓整幅作品富有節奏感,傾斜的結體改變了方正的結字空間,這是延續於倪元璐的欹側筆勢,作品整體有種雄渾跌宕的神采。行書中堂放大圖>>行書中堂曹容行書1974縱173公分橫84公分釋文:道生於安靜 德生於卑退福生於清儉 命生於和暢款識:八十叟曹容  曹容(1895-1993)原名阿淡,後改名容,字秋圃,齋號澹廬,出生於台北市大稻埕。早年的志趣在詩文創作,三十歲之後專心於書法的研練,1929年創立了澹廬書會,詩文與書藝齊名,四十歲左右已見個人書風,他特別強調書法的神韻和氣骨,寫書擅用「迴腕法」執筆,迴腕法,是拇指在內,四指在外的方式握筆,手臂、手腕上抬迴繞的用筆法,清代何紹基亦用此執筆法寫字。曹容並提倡「書道禪」,認為書法可以正心養氣達到禪的境界,從事書法創作及教學超過七十年,留下豐富作品。這幅是他在八十歲時所寫的作品,筆畫渾厚圓潤,這是他在七十歲以後常見的行書風格,結體融入了顏體的雍容雄秀,行列佈局是行書常見的「有行無列」,行與行之間的行距空間相等,讓縱行規則化以利於直行閱讀,字與字之間的空間距離不盡相同,雖使得橫列不整齊,卻能自由發揮增加變化,讓佈局的空間產生特別的節奏感,整幅作品行筆自然流暢、深厚老辣,充分展現古樸渾厚的個人書風。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其他貢獻者
目象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品語文
中文
地點名稱
國立歷史博物館/新發/大稻埕/福全
緯度
25.0316/23.0284/25.0163/24.4837
經度
121.512/120.663/121.194/120.829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