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北泰山巖斷檐升箭口屋頂

新北泰山巖斷檐升箭口屋頂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新北泰山巖斷檐升箭口屋頂

頂泰山巖主體建築的平面佈局屬於兩落兩廊及兩護龍之建築格局,兩落即三川門與正殿,兩廊即連接三川門與正殿的廊道,廊道設隔牆,兩護龍即是左右護室,兩側護龍與中軸的正殿、三川門共設置四個過水廊相連,建築左右對稱。本照片為班馬傳媒於2019年製作與匠同行:臺灣傳統建築匠師專訪系列時拍攝。

主體建築前方設置前埕。 頂泰山巖的結構牆體均採磚石造,建築構造為抬樑式構造及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混合,三川面寬三開間,三川門的牆面以石材組成,前檐柱為一柱單龍盤柱,後檐柱為花鳥柱,屋頂採斷檐升箭口的型式,明間屋頂高於次間屋頂,屋架進深共十一架,屋頂鋪設素燒筒板瓦,屋脊為翹脊,脊線彎曲、高聳,屋脊佈滿剪黏。

正殿面寬三開間,作不裝設門扇之敞廳式,屋頂採雙坡式,前後用五柱,前面二柱構成部口,檐口構架為一通疊斗柱棟架,疊斗柱頂起捲棚頂的雙脊檁,中央點金柱棟架架內採三通五瓜疊斗式,全部進深共十五架, 頂泰山巖最為人所樂道的是廟宇的木雕和石雕都非常講究,石雕為日治昭和8年至日治昭和10年所雕鑿,這時期的臺灣廟宇建築開始在柱子上裝飾西洋柱式的柱頭,然而頂泰山巖並未見到。

日治明治39年經臺灣總督府核准進行重修,至日治明治40年(西元1907年)竣工,日治昭和7年再次整修,重修工程至日治昭和10年竣工,這次重修委請陳應彬主持,並添置了日式石燈籠。 民國64年增建左右廂房,民國81年拆除廟前階梯、駁坎,並將左右廂房改建為鐘鼓樓,民國94年進行古蹟修復,民國97年竣工。


陳應彬是出身台灣的大木匠師,清同治三年生於現在新北中和區、他的父親陳井泉和家族中不少長輩都是木匠。明治四十一年,四十四歲的陳應彬主持北港朝天宮的重建,之後他陸陸續續修築了大稻埕慈聖宮、朴子配天宮、貢寮澳底仁和宮、豐原慈濟宮、臺中旱溪樂成宮、臺北保安宮、木柵指南宮…等寺廟。其中尤以媽祖廟最多,所以也被奉為專修媽祖廟的匠師。由於日本統治台灣以後,許多原本來自大陸的唐山大木匠師都回去福建或廣東的故鄉,陳應彬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建築特色和風格,加上其長子己堂、次子己元,和幾位有名的徒弟像是廖石成、黃龜理共同構成一派匠師的系統,一般都稱作「彬司派」。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新北泰山巖斷檐升箭口屋頂 / 撰寫者:班馬傳媒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9359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
班馬傳媒
創作者
陳應彬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10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