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火車站乃南北縱貫鐵路起點,向北還連接北迴、宜蘭線鐵路,成為溝通臺灣東西部的紐帶。他不僅是松山之交通樞紐,肩負著松山地區的歷史文化及商業發展,車站的歷史變遷也牽動松山一地的城市發展。清光緒13年(1887年)6月,當時的臺灣巡撫劉銘傳奏准利用淞滬鐵路拆除之設備興建台灣鐵路基隆到新竹段。清光緒17年(1891年)10月20日設立「錫口火車碼頭」(日治初期改稱為「錫口停車場」)。錫口站剛開始只是簡易售票房,大正 9年(1920年)日人將大加納錫口街改為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錫口站改稱松山驛。昭和15年(1940年)改建為木造站房。
臺灣鐵路在錫口設站,初期僅是一個簡易的售票房。日據大正九年(1920),大加納錫口街改名為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錫口站」也更名作「松山驛」,並改以檜木擴大重建站房。
臺灣光復後,「松山驛」再度更名為「松山車站」,初期鐵道行駛的大部分是普通車及平快車,隨經濟發展,旅客漸漸增多,每日平均出入旅次約4、5千人,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升為二等甲車站。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