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北市松山慈祐宮

跟台北市松山慈祐宮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台北市松山慈祐宮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台北市松山慈祐宮

台北市松山慈祐宮位於臺北市八德路四段761號,占地約600坪,因松山舊名錫口,正門匾額寫著錫口慈祐宮,建宮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因供奉主神為天上聖母媽祖,原名天后宮,俗稱松山媽祖宮,是松山的起源地。初建時廟殿面向河港,在完工時乾隆二十二年(1757),因街市興起而轉向錫口街面成今日風貎。

清朝雍正末年,俗名林守義的泉洲行腳僧,法號衡真,由湄洲奉請媽祖分靈金身渡海來臺,在淡水登陸。清乾隆二年(1737),衡真抵達錫口,認為該地背靠九曲長流,似衣帶拖藍,前望四獸山峰,向獅伏虎,山川靈秀,是難得的福地,清乾隆十八年(1753)向士紳勸募,選擇錫口街鯉魚穴的鯉魚頭建松山慈祐宮, 1757年完工。廟成,媽祖果然庇佑附近的商民,以松山慈佑宮為中心,向四方擴展,造就錫口街的繁榮景象,有小蘇州的稱號。

最初,松山慈祐宮坐南朝北,背山面水,宮前廣場是往來基隆河船舶貨物起卸的碼頭與集散中心,店鋪沿著該宮向外擴充。1757年,以四獸山如玉帶繫纏腰間,擔心地脈中斷,將廟宇改為坐北朝南,北水面山,即現在的坐向。1801年、1826年,松山慈祐宮曾數次重修正殿。1917年,陳茂松庄長兼管理人,倡議整建,出錢出力,且以私產代墊經費,貢獻卓著,臺灣光復前,陳復禮庄長對松山慈祐宮的整修亦盡心盡力;臺灣光復後為感謝媽祖在戰爭期間的保佑,松山居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兩側廂房士埆山牆改為磚造,1961年,建鐘鼓樓,1963年,用鋼筋水泥建觀音殿(佛祖殿)。

民國五十五年(1966),配合政府政策,松山慈祐宮完成財團法人台北市松山慈祐宮登記,選舉董監事會,將廟產暨經費公開化。財團法人台北市松山慈祐宮之結餘經費,除作為舉辦傳統救濟經費外,於1977年,在虎林街興建松山慈祐宮附設圖書館。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台北市松山慈祐宮 / 撰寫者: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9230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