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棕,顧名思義為生長在山中的棕櫚,也是台灣低海拔山區分布廣泛,幾乎舉目可見、伸手可得的野生植物。
山棕是森林中的常綠灌木叢,其碩大的羽狀葉,可製作掃帚,而長在底部的黑色「山棕毛」, 則是農業時代「簑衣」的基本材料。
製作山棕嫩葉掃把有10道工序,圖為工序7。
工序7: 編綁完成後整理綁繩略呈弧形
臺灣各地紮綁掃把的綁材因地而異,有的地方削竹子製成竹篾當綁材,有些地方是利用月桃莖纖維搓成細繩,有些地方是使用黃藤來捆紮成束的。
布農族的掃帚職人Sa Vungaz用來編綁掃毛的繩結與人不同,布農語稱為kahapisan。
將整把葉片均勻攤開成扇狀,於葉片近葉軸端三分之一處開始編結。一開始繩子先環住所有葉片,然後將一側的繩子拉到另一側成環圈套住一小束葉片,一直重複相同動作到結束。每次只套一小束,每一小束約拇指粗。每個環圈套住一小束葉片就形成結,每套住一個結就要將繩子拉緊,結與結之間互相勾串聯繫,可使小束與小束緊密連結為一大束,如此一來所有葉片就紮緊也不會鬆脫了。編綁完成後調整一下每個環節的位置,使kahapisan略呈圓弧形,這樣就會整支掃把看起來整齊美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