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南投縣_信義鄉_山棕嫩葉掃帚_工序2

南投縣_信義鄉_山棕嫩葉掃帚_工序2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南投縣_信義鄉_山棕嫩葉掃帚_工序2

山棕,顧名思義為生長在山中的棕櫚,也是台灣低海拔山區分布廣泛,幾乎舉目可見、伸手可得的野生植物。

山棕是森林中的常綠灌木叢,其碩大的羽狀葉,可製作掃帚,而長在底部的黑色「山棕毛」, 則是農業時代「簑衣」的基本材料。

製作山棕嫩葉掃把有10道工序,圖為工序2。


工序2:一端以繩將葉片綁成束狀

取一把乾燥的山棕嫩葉,進行初步的修剪,將每片細長葉片修剪長度大致相同。用山棕嫩葉來製作的掃把,是屬於掃毛和握柄為一體成形,所以一把山棕嫩葉的數量多寡,會影響一支掃把的掃毛疏密程度,也會影響到握柄的粗細。一支掃帚握把的粗細是依照每個人的手感來做調整,其判斷方式以掃地時方便手握為標準來決定,通常直徑約3-5公分左右,可隨個人喜好所需增減。依照布農族職人Sa Vungaz以往的經驗,編一支掃把通常需要用到八、九支山棕嫩葉,所摘下的細長葉片才足夠。

其次,在葉片靠近葉軸的那一端用綁繩將整把葉片綁成束狀,此時先預留一些空間作為掃柄所需的長度,因為此時綁繩只是暫時固定用最後會拆除,用細繩重新綑綁近葉軸端的葉片,繞綁至三指幅寬成為握柄。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南投縣_信義鄉_山棕嫩葉掃帚_工序2 / 撰寫者:支流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支流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91523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支流有限公司
撰寫者
支流有限公司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