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棕,顧名思義為生長在山中的棕櫚,也是台灣低海拔山區分布廣泛,幾乎舉目可見、伸手可得的野生植物。
山棕是森林中的常綠灌木叢,其碩大的羽狀葉,可製作掃帚,而長在底部的黑色「山棕毛」, 則是農業時代「簑衣」的基本材料。
製作山棕嫩葉掃把前需經過10道備料程序,圖為程序9。
備料9::簡易的綑綁方便每天移到室外曝曬
如同多數植物掃具,一片片摘下的新嫩淺綠細長葉片也需要加以乾燥,放在太陽光底下,經陽光曝曬兩、三天,除去水分,要讓水份完全蒸發才可製作掃帚,日後使用上就比較可以避免潮濕發霉或掃毛縮水脫落。
布農族職人Sa Vungaz說「這些葉片曬乾後就是用來綁製asik的材料」,她一邊綑綁整理好的細長葉片,一邊說明簡易的綑綁是為了方便每天移動到室外曝曬,移動到室外後將葉片攤平於地上,在太陽光下連續曝曬個兩三天後,葉片會由新嫩淺綠色慢慢地轉呈咖啡色,就代表完全乾燥了即可開始製作成掃帚製作。
以前部落裡家家戶戶都會編製山棕嫩葉掃把,現在會的寥寥無幾,Sa Vungaz編製掃把是為了自家使用,並未對外販售,對她而言,編製山棕嫩葉掃把,不但是一門技藝,更是一個美好的回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