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饒河街的發展

饒河街的發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來自於中國福建泉州地區的漢人因移墾,從十八世紀初期起大量進入錫口地區,清乾隆年間,錫口已有店鋪和街道,最初的商店用茅草搭蓋而成,故稱「草店仔」,本地漸漸成為成為泉州人聚落,稱作「錫口庄」。庄落既成,人口日增,原地區的麻里折口社原住民遂被逼退移至汐止樟樹彎一帶。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從慈祐宮落成後,地方商業活動增加,街衢自廟南開始延展,漸次形成繁榮市集,而定名作「錫口街」,一直到光復後,這裡才以「河道環繞」之意改名為「繞河街」,後政府再借以中國大陸黑龍江省饒河之名改為「饒河街」。

水運時代的錫口發展在十八世紀中期的同治年間達到顛峰,由於商船大都夜泊於此,當地徹夜燈火通明、燈紅酒綠,媲美中國大陸的蘇杭花花世界,而有「小蘇州」之稱。當時有民間諺語云稱:「去基隆擔塗炭,轉來錫口當被單」,生動刻畫當年人們辛苦到基隆挑煤炭賺錢,回到錫口後卻受不了誘惑,盡數投進風月場,貢獻於此地的繁華的銷金窟,成為帶動當時地方經濟繁榮火山孝子的生動畫面。

此地最初有三條主要街道:慈祐宮以西至福德宮間為中街,並分為「福」、「祿」、「壽」三段;福德宮以南至慈祐宮東側的草店尾稱頂街,又稱「上全」;福德宮以西為下街,又稱「下全」,兩處合稱「全」。每年中元時,以福、祿、壽、全為四大柱,舉行祭典,直到日據時期才告廢止。當時的錫口街即今日的饒河街,堪稱錫口第一街。

基隆河除了具備運輸功能外,流域也藏有金礦,九份、金瓜石、暖暖等礦業城市興起其間,也成為促進錫口繁榮的間接推手。錫口由繁華到沒落,與基隆河因為逐漸淤積,造成交通功能不再有關;再以在光緒十七年(1891),大稻埕到基隆段鐵路完工,錫口設有火車站,臺北至基隆間之客貨運輸,可以在一日之內往返,火車站雖然吞吐人貨更多,但當人們不再夜泊小蘇州,曾經點燃輝煌不夜的燈火乏薪缺柴,一度與艋舺、大稻埕齊名的本區於是暫時沉潛。

甲午戰後,日本接收臺灣之初,曾在錫口遭逢詹振率領百位庄民抵抗,日軍前來鎮壓,導致三分之二的錫口街化為灰燼,街市頓失舊觀。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饒河街的發展 / 撰寫者: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 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9116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 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