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旗津永洲大戲院舊址

旗津永洲大戲院舊址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旗津永洲大戲院舊址

日治時期,高雄州知事富島元治認為高雄市需要發展娛樂業,供給市民休閒的空間,於是請託大坪與一及地方仕紳出資,設立戲院,先後共有「金鵄館」、「高雄館」及「壽星館」等6間戲院,較多集中在鹽埕區。戰後,鹽埕許多家戲院受到炮火波及受損,不過新的戲院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如哈瑪星的「鼓山戲院」及鹽埕「大舞台戲院」。

1953年,旗津漁市場設立了當地唯一的民營戲院「中洲戲院」,後來改建為一層樓戲院,擁有400個座位。1974年整修,座位改成284位,主要經營歌劇、脫衣舞與成人電影,大膽作風傳遍全市,吸引許多觀眾特別搭船前來欣賞。

1970年代,多廳式的戲院開始盛行,如位於愛河畔的「國賓戲院」及「豪華戲院」,還與保齡球館結合,吸引不少年輕人。後因電視台、第四台、錄影帶、DVD的陸續普及下,電影院日漸衰微。

1982年「中洲戲院」改名為「永洲戲院」, 仍不敵時代競爭的洪流,1987年戲院歇業,自此,旗津居民再想欣賞大螢幕的電影,除了野台戲外就要到高雄市區了。目前戲院建築還在,騎樓遭堆置大量家具與雜物。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高雄市旗津區
別名
中洲戲院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許参陸,《高雄老舊電影探索》,台灣美電影文化館,2006 ;《古月今城─映畫館的故事 高雄市電影院發展歷程》,高雄畫刊,2009.10
現況
已荒廢
時間分期
1953-1987
撰寫者
國立中山大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