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高雄港貨櫃中心

高雄港貨櫃中心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1950年代,貨櫃船尚未出現之前,輪船貨物都需依靠碼頭工人搬運,高雄港碼頭工人先後以澎湖、臺南、嘉義人為主,後再加上旗津當地的大陳人,為臺灣與高雄的經濟發展,貢獻心力。當時只要船入港停靠,碼頭工人們便會撐起舢舨過港運送貨物。1969年,政府在高雄港試建貨櫃碼頭,將蓬萊區第一號碼頭改成臨時貨櫃碼頭;11月,中國航運公司第一艘貨櫃船「東方神駒號」停泊在高雄港蓬萊區第一號碼頭,開啟了新貨櫃作業。隨著貨櫃碼頭陸續興建,設備也日趨完善,作業速度大幅提升,加上貨櫃起重機、或櫃車、專用碼頭的租用,1999年,高雄港成為全球第三大貨櫃港。現為世界第十五大貨櫃港。

隨著業務量增加,原有貨櫃中心不足以負荷,於旗津興建第四貨櫃中心(中興商港區),並在1984年啟用台灣第一座海底隧道,運輸功能大增。在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提出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一期編號108、109碼頭於2011年1月1日啟用;編號110、111碼頭於2014年9月營運。第二期計畫於高雄港第二港口外填海造陸,興建五座深水貨櫃碼頭,於2012年動工,預定2023年完工,肩負高雄港競爭力與海運樞紐地位重任。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高雄市旗津區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高雄港務分公司網站https://kh.twport.com.tw/chinese/; 汪開果、凌雨2001。迎接高效率的時代-高雄港運輸系統的過去與未來。《我的高雄港》,22頁; 林佩穎、李怡志,《港都人生-旗津島民》,木馬文化出版,2016
時間分期
1970年代至今
交通方式
汽車、公車
撰寫者
國立中山大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