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東縣_東河鄉_山棕掃帚_材料3

台東縣_東河鄉_山棕掃帚_材料3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台東縣_東河鄉_山棕掃帚_材料3

材料-3:曬乾後的山棕葉特寫

從山裡取回的山棕,必須先清理乾淨後,簡易的綑綁方便每天移到室外曝曬,在太陽下連續曝曬個兩三天後,葉片由鮮綠轉呈咖啡色,代表完全乾燥即可開始製作成掃帚。

棕櫚科的葉鞘纖維在臺灣可看到兩種顏色,奮起湖一帶可見到的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為紅色,而山棕的纖維為黑色,因此有黑棕之稱呼。山棕掃帚有兩種型式,第一種是運用山棕的葉子製作成的掃帚,由於山棕的材料相當容易取得,但長者的智慧多半會挑選葉最成熟的10月才進行,雖然不強制限定,但從最成熟的角度上可知道,老一輩珍惜山中資源的生態智慧。

第二種山棕纖維掃帚多半見於原住民地區,製作上是將植株伐採後將葉鞘基部的纖維取下,每節間都會有管狀的纖維,收集取得後依照習慣將其整理後,利用黃藤的藤皮將掃帚進行捆綁,會重複這個步驟3次,完成上述步驟後會在纖維基部的地方進行綑綁,將其分開成為扇形,讓清掃範圍擴大,後端會取適當長度大小的竹子,將其插入在後端,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台東縣_東河鄉_山棕掃帚_材料3 / 撰寫者:支流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支流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8953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支流有限公司
撰寫者
支流有限公司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