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西(下)堡二十庄迎媽祖活動起源於清代,於每年農曆四月開始,主要遶行大肚下堡20庄頭,經行政區域調整,分屬於今大肚及部分龍井與烏日區。聯庄遶境行程的起點為船仔頭(在今營埔里),媽祖迎自彰化南瑤宮外媽祖、彰化天后宮內媽祖、大肚頂街萬興宮頂街媽、大肚下街永和宮下街媽,一天遊一個庄頭,最後一天到達頂街萬興宮,至今仍保有傳統的祭典儀式及遶境活動,非常值得深入認識與探討。
大肚西堡媽祖遊20庄的第十六天,一大早7:30田中央福田宮廟方人員就在福田宮集合準備到海埔仔福成寺恭請彰化南瑤宮外媽祖、彰化天后宮內媽祖、大肚頂街萬興宮頂街媽及大肚下街永和宮下街媽,上午8點不到就已經來到海埔仔福成寺。上午8:50展開第十六天的遶境活動,大鼓陣、陣頭及神轎走過聚落、穿越農田水圳,虔誠的庄民在家擺案、準備鮮花素果、恭迎神轎及神明的到來。下午3:00神轎及神明入廟後,四尊媽祖本日駐驛在福田宮讓庄民前來膜拜,祈求闔家平安。
影音紀錄:第十六天遶境事務由田中央福田宮負責,遶境隊伍海埔仔福成寺迎請媽祖後即展開第十六天的遶境遊庄活動,影片為遶境隊境隊伍上午自海埔仔福成寺迎請媽祖。一路浩浩蕩蕩返回田中央庄的盛況,由兩台電子琴花車、佛祖車、勁舞團及福田宮大鼓陣當前鋒,神轎隊依序為田中央福田宮、下街永和宮、頂街萬興宮、彰化南瑤宮及彰化天后宮神轎。
關於田中央
位於龍井排水南側,南端與茄投相臨,乾隆年間,此處仍為一片荒埔,經開墾而為水田,因入墾者築屋於其中央為,因而以「田中央」為名。民國51年,省政府在田中村(里)實施示範農地重劃,成立全國第一個示範農村,無論是農地、農路、水圳及水塔規劃,以及西洋式樓層農村房舍、公共廁所等建設,都是早期臺灣首見,成為當時國家重要外交使節或元首來訪,必定參訪的行程,民國55年10月在福田宮廣場設立紀念碑。聚落信仰中心福田宮,位於龍井區龍北路178號,創建於明治39年(西元1906年,主祀朱、李、池三府王爺。
當地流傳歌謠:
船仔頭烏、營埔雨、籃仔爁糊糊、勞胥弄雨縫、王田燒死人、山仔頂著青驚、社腳來探聽、大肚王爺真有聖、汴仔頭近溪邊、崁仔頂孤棚戲、寮仔爬(滿)竹刺、茄投查某市、三崁店相拼戲、水裡港近海墘、海埔仔笑哈哈、田中央仔相打地、崙仔分二庄,媽祖相爭扛、竹坑龍眼宅、山仔腳石頭地、頂街人客相蓋多。
遶境小檔案
第16天:十六 田中央(今臺中市龍井區田中里)
遶境時間:民國104年6月2日(農曆4月16日)上午8:50-下午12:30
駐驛宮廟:福田宮(臺中市龍井區田中里)
踏查紀錄:台中文山社區大學吳長錕老師帶領學員跟著媽祖的行腳,實際走訪村庄聚落及參與遶境遊庄活動,完成大肚西堡媽祖遊20庄的文字、影像全紀錄。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