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菱角栽植始於日治時期,自中國引進。北自嘉義縣民雄鄉、新港鄉,南至屏東林縣邊,這張照片便是1970年代中期在頻東林邊鄉所拍攝。早期在林邊鄉鐵道沿線兩側的鎮安濕地,種植了菱角,後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而擴大濕地,導致土地鹽化,不再適合種植菱角。 菱角為一年生草本服液性水生植物,一般栽種於溫帶氣候的濕泥地中。臺灣早期以池塘深水粗放栽植,但產量低、採菱角亦不易,後以水稻田田埂加高至約2尺(約60公分),儲水形成水深至約在大腿處之淺水菱角田,與水稻輪作。菱角食用部位為果實,每簇葉每次約可採一至二個果實。 在這件作品中,一位撈菱角的農婦帶著包有花布包巾的斗笠,著袖套、手套,站在菱角田裡,腰上綁著繩索與兩個金屬大盆連接著,才不致於讓盆子在水面上隨處偏移,兩個盆子一個盛裝著採收,另一個只見裝著過濾水的簍盆。農婦背對著鏡頭,雙手拿著長柄撈竿,正在往水裡撈菱角。映照著農婦的倒影的水面,因為其肢體動作而激起了一波波的漣漪水波。 魏竹君-「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