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作為台灣象徵性的山岳,一直是台灣藝術家重要的描繪與拍攝對象,從而長期存在於台灣的藝術史中,諸如陳澄波、林玉山…等重要的台灣藝術家,皆留下了關於阿里山的作品。而本件作品恰是攝影藝術家柯錫杰對於台灣神山的禮讚。 細看作品時可以發現,攝影家的構圖存在著若干猶如北宋畫家郭熙在其畫論《林泉高致》中所說的:「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石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的三遠式構圖,鏡頭最前方的樹冠,一如平遠由近而遠的朝向後方深墨色的林間稜線,創造出深遠的空間感,隨著那蒸騰的白雲而遠眺最後方的高山,如高遠。而蒸騰的白雲和深墨色的林相稜線其視覺細節的模糊,也同時創造出了所謂的幽玄的悠遠空間氛圍。 透過一層又一層漸次後退、揚升的物象構圖以及巧妙捕捉氣流與雲霧的動態,柯錫杰在單點透視的攝影鏡頭中,以焦距、光圈及景深的魔術,建構出傳統山水畫的精神性悠遠空間。 沈伯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108年度典藏品詮釋資料撰研工作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