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臺灣的空運時代始於松山機場,不論是在軍用還是民用的歷史裡,都具有重要地位。松山機場是日據時期臺灣最早建立的機場之一,從1930年代起,即開設經琉球飛往日本本土的定期航班。二次大戰結束後改松山起飛為軍民共用,民國三十九年(1950),交通部民航局正式成立臺北航空站,這一天後來也被松山機場定為「場慶」。隨著航空運輸量的增加,松山機場的軍用部份向東移,民航空間擴大。民國五十三年(1964),新航廈落成,但隨著旅客繼續成長,航廈再度擴建,到民國六十年(1971)落成。到六十七年(1978)底,已經達到平均每日188架次,因此跑道、機坪、入出境流程都出現壅塞的情況,一直到民國六十九年(1980)國際航線遷到桃園國際機場後,松山機場改為國內航班專用機場,問題才解決。民國八十年代中期,隨著天空開放政策、民眾消費力大增,新航空公司紛紛成立,松山機場的停機坪再度熱鬧起來。然而好景不常,隨油價上漲,以及二高通車後陸路交通改善,加上高鐵的致命一擊,民國九十六年(2007),松山機場旅客量滑落到剩下446萬,是10年前的三成。直到民國九十七年(2008)起,松山機場定位為兩岸直航機場,擴增了大陸航線,旅客稍有回溫,不過往日的盛況還是沒有完全重現。
【題解】松山機場創建於日治時期(1936),時稱「台北飛行場」,一九三六年四月,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首開「臺北」經「那霸」前往「福岡」定期航班。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更名「臺北航空站」,改為軍民共用機場。六十八年中正國際機場啟用,松山機場轉為服務國內航班為主,國際線部分則僅提供特殊包機或國內外政要專機起降。九十七年七月開始兩岸對開包機,松山機場成為起降機場之一。詩作見《臺北文獻》(直字)一九五期,頁一○三—一三三。
【作者】林正三(1943—)字立夫,號惜餘齋主人。曾任瀛社社長、理事長,乾坤詩刊社古典詩主編。現為松山社大講師,瀛社詩學會常務監事,乾坤詩刊社顧問。
【注釋】厥:代名詞,其。壎篪:亦作「塤篪」或「塤箎」。壎、篪皆古代樂器,二者合奏時聲音相應和。《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因常以「壎篪」比喻兄弟親密和睦。(壎〔ㄒㄩㄣ〕,篪〔ㄔˊ〕)
【譯文】松山機場緊扼著國家的門戶,早期可以航通四海,而今雖不飛行國際航線,然往昔之功績猶在。現在為兩岸直航包機起降之機場,可以比擬為自職場退休的老人,而有著兄弟聯誼敘舊的歡樂。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