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據時期臺傳統詩社

日據時期臺傳統詩社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日據時期臺傳統詩社

臺灣在日本殖民前的詩社,始於諸羅縣令季麒光、民朝遺老沈光文等人組成的「東吟社」(1684年),這個台灣第一個詩社,扮演了一定地方菁英以文會友、交際往返功能。其後兩百年,有潛園吟社(1862年)、斐亭吟社(1889年)、牡丹吟社(1891年)等十餘個吟社。可見臺灣尚處於墾闢狀態,文風尚不足以支撐這風雅行為。日據時期是台灣詩社發展的全盛時期,全臺詩社數目高達290個以上,社會各階層紛紛創作傳統詩,各地經常舉辦聯吟詩會,報章雜誌也大量刊載詩作,青樓藝旦亦必須具有吟詩作詩才藝,傳統詩成為當代的應酬媒介。初期如玉山吟社、穆如吟社、台北吟社等,後來三大傳統詩社,分別為北部「瀛社」(1909年)、中部「櫟社」(1902年)、南部「南社」(1906年)。臺灣在日據時期詩風蓬勃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二:1.文化傳承的使命。臺灣在異族統治之下,民間藉著「漢詩」維繫漢學、保存國粹。2.政治力的介入。日人亦有不少能漢詩者,創立「玉山吟社」等詩社與臺人吟詠唱酬,多位日本總督甚至在其宅邸邀宴臺籍詩人。這兩個因素,造就臺灣詩社的顛峰時期。

日本明治時期(1868-1911年)日本的漢學尤其是漢詩寫作,曾經達到鼎盛的狀況。日本殖民地政府統治臺灣後,鼓勵漢文詩歌寫作,其進行殖民地文化構接行動重要而顯著的成果。在策略上運用饗老典、揚文會、官紳酬唱等的模式,軟化雙方敵意,製造台日接和的機會與場域。如總督兒玉源太郎《南菜園唱和集》(1899),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鳥松閣唱和集》(1905)等詩輯出版,都顯示出政治層峰以漢詩構接臺人的用心之處。中、日方藉由詩會活動,聯絡情誼,這種異國之間「以詩會友」的方式,在當時是屢見不鮮的。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出生地點-地址
Kinmen St,No.33,3F
生年月日/時期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國籍
台灣
撰寫者
蔡素貞
性別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