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9年(1980),南迴線卑南新站(今臺東車站)開始施工時,於火車站後方的調度車廠發現一批文物,沉睡千年的卑南文化遺址終於揭世展露。唯因工程的開挖,埋藏在地下的遺址遭到嚴重破壞,各界及輿論撻伐不已。當時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教授等人,帶領人類學系學生前往搶救,歷時9年;總共進行13次發掘工作。發掘面積達一萬平方公尺,出土1600座石板棺,和為數不少的聚落建築遺跡,以及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等,其式樣及數量為歷年來最多,也是臺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的遺址。卑南遺址年代大約距今5300至23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卑南遺址早年被評定為第三級古蹟,之後歷經法令變遷,於民國95年(2006)被指定為國定遺址。民國105年(2016)文化資產保護法修訂後,現為國定考古遺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