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信義街

信義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位在金華路與文賢路之間的信義街,古時,一路可延伸至神農街,昔稱「咾咕石街」,曾是五條港新港墘的流道,咾咕石渡口可直達安平港,商船載運糖、鹽等貨物從府城到中國,為了避免返航時船身太輕而航行不穩,以沉甸甸的咾咕石壓艙,抵達岸邊後,就將石頭堆於街邊,咾咕石街由此得名。 

信義街尾的兌悅門,是當地最醒目地標,建於1836年的兌悅門,俗稱咾咕石城門,是現今府城中唯一還有在通行的城門,舊時是臺灣大西門的外城門。早年,載著咾咕石當壓艙石的船隻,在這一帶來往停靠,清道光3年,台江淤積陸化,加速五條港其他港道淤淺,僅剩鄰近信義街的新港墘因港道較深,貨物改由此運輸,咾咕石街盛極一時。

兌悅門門高約4尺、寬約5公尺,以紅磚砌成半圓拱形,歷經日治時期以及戰後市區改正計畫,原本城牆雖已拆除,但仍留下城門與部分城垣,也是目前唯一仍可通行的城門。

古今交錯的信義街,就像塵封了歲月一般,兩側羅列狹小陳舊的平房老屋,充斥的是木造建築的房舍,僅容機車、單車行過的巷道,有一股幽遠的靜謐氣息。

老房子的年代錯落不一,最久遠可回溯至清朝年間的百餘年老屋,近者,約莫是一甲子屋齡。屋齡、屋況不一,卻也因此成為街道上最迷人的風景。過去幾年間,信義街陸續開了不少特色小店、咖啡店、民宿等,讓城門邊的這一段小巷弄,增添文青氣息,可惜多家陸續在2018、2019年熄燈,讓一度是文青必訪的街道,略為黯淡,倒是老舊巷弄的古意,依舊。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文賢路與信義街交叉口
別名
舊稱咾咕石街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000239
所在地-經度
120.195531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曹婷婷,《臺南巷弄文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張耘書,《臺南府城舊街新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交通方式
機車、汽車、公車
撰寫者
曹婷婷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