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鹽水老街

鹽水老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清道光20年(1840)鹽水市街,已闢建東西南北四道城門,造就鹽水港文化古城。極盛時期的鹽水,是嘉義縣與臺南縣境鄰近地區的農產集散地,河港一帶有商家郊號,包括糖郊、布郊、米郊和水(油)郊及雜貨行,故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之美名,昔與府城相提並論。

昔日欣欣向榮的鹽水,清朝時期還發展出三大熱鬧街道。「舊有三條街」:一條水手舟夫居住的東安街,一條沿著碼頭最繁華的藏興街,和以產米粉著名的東興街。

舊鹽水港全盛時期有所謂七大街,亦即今日三福路、朝琴路、中正路交會的三岔路口為中心,交會點則是伽藍廟。東北向的朝琴路是以前的米仔市、竹仔街,原本街道狹窄,後來由當時擔任臺灣省議會議長的黃朝琴爭取經費拆除,拓寬15公尺街道、改建整齊劃一、立面洗石子的店舖,也成為今日鹽水街市的風貌,路名也因感念黃朝琴,隨之改為「朝琴路」。
 
其中,竹仔街的造街,更被視為鹽水港在光復後的一大盛事。

《典藏月津-鹽水街百年印象》一書中提到,竹仔街在光復後改名東門路,1950年間,鎮長郭清泉任內,由故省議員黃朝琴主導拆除重建,舊街通從原有的6公尺,拓寬為15公尺,兩旁店舖、民宅更全數改建,號稱全台第一批國民住宅,甚至開了住宅貸款首例。

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是,黃朝琴當時已先進的眼光,主導改造的朝琴路,至今仍是鹽水小鎮最整齊、美觀的街道,儘管當年造街工程曾遭遇無數抗爭,然而,卻也為鹽水鎮留下具代表性的街景。

伽藍廟往西的三福路,早年是舊布街,日治時期實施街面改造,原本低矮的街屋都被拆掉,連同當地城門、城牆等均拆光,街道全面拓寬,不過街上仍然保有幾家日式建築的老房子,儘管布街風華已不復見,不過,街上老屋自成一種新舊時空交錯的味道,總會吸引旅人停下腳步取景。

伽藍廟街南邊的中正路,前半段舊稱伽藍廟街,伽藍廟街以南則是半街仔,再往南就是護庇宮,亦稱為媽祖間街,這段路,過往亦曾是鹽水港繁華所在地,但伴隨鹽水港道淤塞,榮景不再。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鹽水老街 / 撰寫者:曹婷婷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73636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鹽水區位於三福路以南、中山路以北、治水路以東、中正路以西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1911
所在地-經度
120.1604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曹婷婷,《臺南巷弄文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郭瀛宗,《鹽水鎮的滄桑史》,《南瀛文獻叢刊第二輯-輿地纂要》,臺南縣政府,1981,頁269。
交通方式
朝琴路、伽藍廟
撰寫者
曹婷婷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