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高銀行與北臺灣茶業的資金流動—兼論桃園地區三支店的經營

新高銀行與北臺灣茶業的資金流動—兼論桃園地區三支店的經營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新高銀行與北臺灣茶業的資金流動—兼論桃園地區三支店的經營

茶葉是台灣清代至日治重要的輸出商品,卻一直缺少相對應的金融機構,早期的茶商在資金問題上只能以錢莊的高利貸為資金融通的來源。因此,北臺灣的實業家與中小茶業者乃決議在臺灣銀行的支持下成立新高銀行,新高銀行成立的主要目的,正是要對茶商發行的票據給與低利率的融通,再對臺灣銀行進行票據再貼現作為支撐後盾,形成,「茶商新高銀行臺灣銀行」的茶業融資鏈。

銀行在1915年成立初期的資金來源,股東有105人,一直到1922年時增加近800人,在初期的資金來源9成都來自臺北地區,而後到了海外擴張時期,則有來自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資金,顯示其活動由台灣往海外擴張至中國沿海的跡象。

桃園地區做為茶業的重要產地,當地的茶商自然也注意到新高銀行,因此除臺北地區的資金外,就屬桃園地區的資金最為重要,簡阿牛、翁新統及黃純青等資本家也紛紛入股成為股東。隨著一戰的爆發帶來的景氣熱絡,新高銀行也積極地擴展業務,位於台灣各地的支店紛紛成立,以北部來說,除大稻埕外,艋舺、新莊、桃園、中壢、大溪一帶皆有支店的設立,這正是顯示出了大漢溪沿岸做為北臺灣的茶葉產地及集散地外,又兼具河運功能,物品的集散以大溪作為陸路及水路的交界為主。新高銀行為因應業務擴充而積極的增資,卻遇到1920年代初期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農村經濟疲弱,新高銀行也有高達5百萬圓的呆帳,在周轉不靈的情況下只能在1923年時同嘉義銀行一起被併入臺灣商工銀行之下。

作者接著分析桃園三個支店(桃園、中壢、大溪)的營運情況,顯示出桃園地區支店的獲利情形要優於其他的據點。這正是因為淺山地區的經濟體系並非是封閉的區域,而是透過茶葉作為國際貿易商品所建構的北臺灣「茶路」,將淺山地帶乃至於臺三線地帶的資金接入國際金融網路並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一環所致。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新高銀行與北臺灣茶業的資金流動—兼論桃園地區三支店的經營 / 撰寫者:張怡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68355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撰寫者
張怡敏
創作者
張怡敏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9/07/31
ISBN
978-986-05-9418-8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