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紅磚牆、鐵釘與洗石子牆

紅磚牆、鐵釘與洗石子牆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紅磚牆、鐵釘與洗石子牆

早期眷村,各家門口沒有圍牆或鐵欄杆,最常使用竹片做成圍牆,於是竹籬笆成為了眷村風景與特色代名詞。最早先有些住戶種植朱槿,俗稱扶桑花,或是種植孤挺花來當作是圍牆,朱槿繁殖容易,生長快速,還有觀賞作用,是絕佳圍籬植物,家中有養雞養鴨養兔子的,就不怕家禽四處亂跑了。

但籬笆可發揮阻擋作用,但卻檔不了橫衝直撞的孩子們,後來就出現了簡易編織的竹籬笆,將一根根的竹片交錯穿過三、四根橫竿,然後再將竹片緊緊靠好,捆上鐵絲固定住,再做個竹籬門,竹籬就完成了。

當時家家戶戶是不鎖門的,後來生活較為富裕以後,宵小劇增,為了身家財產安全,各家都在門外建起了鐵欄杆與圍牆,磚牆上還會用水泥糊上碎玻璃或尖銳的金屬,以防小偷翻牆入內。早年家家戶戶從沒有任何外牆,進而種植朱槿作圍籬,再搭建起竹籬笆,最後磚牆、空心磚牆、洗石子牆,眷村的圍牆也能說是台灣建築的一大特色。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紅磚牆、鐵釘與洗石子牆 / 撰寫者:社團法人高雄市大寮區愛家園協會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67672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社團法人高雄市大寮區愛家園協會
創作者
呂素芝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1960年代至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