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門水庫仙島樂園

石門水庫仙島樂園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石門水庫仙島樂園

1964年(民國53年)6月14日,耗時8年建造的石門水庫正式竣工。當時石門水庫興建完成後,蔚為全台風潮,也帶動了周遭的觀光發展。同一年,位於石門水庫的仙島樂園也正式開幕。

仙島樂園位於桃園龍潭石門水庫觀光區,遊客需搭船走水路抵達仙島,可於島上欣賞泰雅族(Atayal)傳統舞蹈,在當時吸引許多遊客。但是,隨著石門水庫觀光人潮沒落,仙島樂園於1990年(民國79年)關閉。此張照片可見到穿著部落傳統服飾的女子,歡迎客人搭船到仙島遊覽觀光,看版為「歡迎遊覽 仙島 山地風光 歌舞」,並說明輪渡時間為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照片提供者詹素珠女士,當年離開花蓮、離開豐田去到桃園工作,加入整個台灣工業化時代浪潮下的離農人潮。她來到桃園楊梅埔心的木業工廠工作,也因此結識了當時的男友,現在的丈夫。趁著假日,他們一同去到石門水庫遊玩,來到了此處,為此留影。

但這張照片,卻另有故事。

石門水庫當初的興建,於1956年(民國45年)開始,當時為了興建水庫,迫遷了當地泰雅族卡拉社族人至大溪區中庄,但沒想到,民國52年(1963)年因為葛樂禮颱風的緣故,再將族人們遷徙至觀音大潭新村並另命名為移民新村。原以為終於可以安居,但是1983年(民國72年)當地爆發鎘污染事件,最終使得卡拉社族人們四散而居,再也難以相聚,更遑論回到家鄉(此處依據《自由時報》刊載桃園縣山地原住民議員蘇志強之說法)。

然而,仙島樂園的建立,卻是強調的在地的原住民文化,以泰雅族的歌舞、樂曲、文化吸引遊人們停駐。當時全臺各地都欣喜著台灣第一座多功能水庫的興建完成,沒有人關心這麼一群族人們,他們被迫失去自己的土地、他們被迫離開家鄉,甚至他們僅能夠依靠表演來溫飽部落。

建造石門水庫,背後還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就好比詹素珠阿嬤提供的照片中,她說當時園區都是泰雅族的文化與表演,但是照片中的女子穿著的服飾從頭飾、胸掛等,看起來卻更像是阿美族(Amis)的服飾。這也暴露出當時台灣主流文化中,並未嚴謹的對待原住民族的文化,甚至在許多風景區中,將原住民文化當作展演的一部分,從今日來看,仍是不可思議。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石門水庫仙島樂園 / 撰寫者:許靜慧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6741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取得對象
詹素珠
撰寫者
許靜慧
創作者
許靜慧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約民國50年代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