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宮後街、外宮後街

宮後街、外宮後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宮後街、外宮後街

清時,來臺赴任的官員與百姓皆經由大西門進入府城,位在附近的宮後街也成為當時極為重要的街巷。宮後街因位在水仙宮後方而名,以昔日舊城牆為界,有內、外宮後街之分,日治時期,開闢永樂町三丁目(民權路三段)後,宮後街才逐漸被取代。

  宮後街直通水仙宮後,水仙宮肇建於清康熙23年(1684),昔時往返於臺灣與中國間的商船,為求航行平安,乃由商人集資興建,主祀水仙尊王。相較於民間一般的海神廟,水仙宮除庇佑往來商旅海上平安外,更與早年府城的商業息息相關,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商行組織了「三郊」,更於水仙宮內設總辦處「三益堂」,處理一切郊務及指揮調派工作,也使得水仙宮一躍成為城西的商業中心,富賈商旅往來頻繁,盛極一時,周邊茶樓酒肆、青樓妓院紛紛興起,人聲沸揚。當時水仙宮前許多小吃攤販聚成市集,熱鬧非凡,儘管後來隨著臺江陸浮,水仙宮前的南勢港也從波光粼粼變為筆直馬路,但是宮口熱鬧的街市依然存在。

    相傳自清末,便有水仙宮口市場之名,當時為魚市。日本統治以後,於廟埕興建長樂市場,戰後再改建為水仙宮市場。緊鄰一旁的永樂市場,日治時期原被闢為防空用地,戰後成為贓物交易的「賊仔市」,後歷經祝融以及數度改建,如今成為府城攤商林立、美食小吃匯聚的集散地。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宮後街、外宮後街 / 撰寫者:張耘書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65666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宮後街 外宮後街(西門路至仁愛街路段) 宮後街(民權路新美街口至西門路段) "
事件
清領時期的宮後街、外宮後街,日治時期屬本町、西門町,戰後沿用舊名宮後街。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996441
所在地-經度
120.198886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張耘書,《臺南府城舊街新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時間分期
清領時期
交通方式
汽車、機車、公車、步行
撰寫者
張耘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