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寮街原是濱海之地,在臺江陸化前,曾為船隻停泊的泊船港。據傳,其時帆寮港可停泊不少船隻,漁戶在此泊碇、居住,港邊也逐漸形成以船帆修補買賣為主的市集,後隨著臺江淤積成陸地,街市逐漸擴大,發展成內、外新街。
帆寮街上的開山宮,最初原本奉祀虎賁中郎將陳稜,時稱「將軍祠」,早年祠內還設有燈火,指引漁民航行靠岸,至鄭氏時期改稱為「開山宮」,清領時期,由於移民日增,或因水土不服或懼於瘟疫流行,遂自大陸泉州白礁奉請保生大帝金身,奉於廟內。
早年帆寮街以慈蔭亭為街道中點,以北為頂帆寮、南為下帆寮。慈蔭亭古名北巷佛祖廟,俗稱帆寮佛祖廟,主祀觀音佛祖,創建於清康熙56年(1717),據傳最初先民自南海普陀山恭迎佛祖,原奉於北巷,後再由信徒於今址建立新廟。
今日的帆寮街,燈火不再,帆影已渺,然而行走在狹小的街巷,仍可明顯感受到高低差,尤其蔭亭牌樓對面處的小巷,古稱「大嶺頭」,當地又稱「屎仔山」,為昔日的臺江濱海的沙丘,循著蜿蜒起伏的窄巷走到盡頭的西門路,正是昔日臺江海岸,也為古時臺南海岸沙丘地形作了最佳的見證。
戰後,帆寮街更名為正義街,民國70年左右,再與三義街(民權路與民族路間的新美街),以及原來的新美街(成功路與民族路間路段),合併稱為新美街。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