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時期在此闢建普羅民遮街,到清領時期擴延分出竹仔街、帽街、鞋街、草花街等行業街,一直是府城最熱鬧的商業路段。日本治臺後,拆除原來的雙邊街,變成9公尺的大街,也開始出現西式建築,至明治40年(1907 )開闢落成時還舉行開通儀式,日本閑院宮載仁親王並蒞臨剪綵。
延續清時民生百業匯聚,日治時期,本町依舊繁華,百貨店、商行林立,包括當時臺南知名的「日吉屋吳服店」、「高島愛生堂」等皆設於此,使本町成為臺南主要的百貨街。當時以織布業起家的侯雨利創立的「新復興布廠」所生產的布料也交由本町的布商販售,此外,吳修齊當時創辦的「新和興布行」也設在本町,到了1930年代中期,已與臺北大稻埕並列為臺灣最大的布業批發地,直到戰後,仍是著名的布街。
本町不僅是臺南的商業要道,也是智識與民族運動的重要地景,明治41年(1908 )籌建臺南公館,是臺灣第一座具公共集會功能的現代建築,後改稱臺南公會堂,為當時知識份子集會、表演、講習的場所。而1920年代前後,本町一帶書店匯聚,也成為文化啟蒙的要地之一。此外,今日矗立於此的「韓內兒科診所」,更是韓石泉醫師行醫濟世、致力民族運動的見證,已於2016年被臺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名人故居。
戰後,本町改稱民權路,拓寬為15米道路,路上的店屋,不少仍保持舊時街屋的傳統格局,店舖狹長,在前落與後落間還有「過水」,極具特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