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正從小生長於南投縣信義鄉,身邊總是被自然環境簇擁,「玉山人」的別號,便是取自於生長在信義鄉、玉山下的地緣關係。
1997年,劉家正退伍之後,陸續在南部接到寺廟合作的邀約,口耳相傳之下,「玉山人」的名氣逐漸興盛。
當時,劉家正與師兄丁清石、曹天助創立了華山寺廟彩繪社,共同修復宮廟。臺北木柵的集應廟,便是來到臺北畫的第一間廟,開啟了往後幾十年的北漂作畫歲月。到臺北開始當畫師後,劉家正專研於門神彩繪。劉家正向書法家張炳煌學習書法與白描等技法,也向畫家王南雄學習水墨、彩墨等技法,並向陳秀雄教授學習西畫的光影、設計與色彩美學,甚至解剖學等專業。為了扭轉多數人對於民俗繪畫「太呆板、太平面」的印象,劉家正納入了西畫的作法。上色的部分注重光影,在處理陰影時特別注重提亮等技巧,不同於東方的繪畫著重於使用墨線去表現陰影。如何在兩者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則又是一大學問。
同時,劉家正認為作品不只要做得好,更要保存得長久。
除了繪畫技巧的精進之外,對於作畫的工具、原料等,劉家正也下了許多功夫研究。不是一種塗料就可以千篇一律地應用在所有的材質之上。由於臺灣是海島型的氣候,要在這樣的環境作畫,需將濕度納入考量,還需依據作品基底本身的材質來選用塗料,在打底時都須特別注意觀察與研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