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第7期「學校與教育」:本文旨在探討龍潭區龍潭國小(龍潭陂公學校)在日治時期明治31年(1898)的成立和學校與地方發展的互動。龍潭公學校始於1899年1月,初期以龍元宮的偏廳為課室,故稱龍元公學校。初期學校人數不多,作者認為可能原因為一、學費負擔太重;二、書房教育此時為地方仕紳的手選;三、漢人對日人現代教育的疑慮。不過隨著統治日深,漢人也逐漸願意將學生送入現代教育體系,龍潭公學校也逐漸擴大,到1914年時,學生達250人,不得不擴建,且銅鑼圈學區範圍大,在地方的需求下陸續設立分校。
龍潭公學校的發展,與地方仕紳有很大關係,初期許多人不願意將子女送去,但為了能夠適應未來的發展,地方仕紳仍開始支持現代學校的設立。作者再由學籍簿資料分析出了幾個重點,一是就讀學區與地方發展同樣有集中化的現象,亦即學生多來自龍潭庄。二是龍潭地區是以務農為主的鄉鎮,學生家長的職業多為務農。最後作者在結論提到,龍潭公學校的成長與地方發展的腳步一致,學生畢業後也投入地方發展中,兩者相互幫補。其次是地方仕紳為龍潭鄉發展的主要力量,仕紳子弟接受教育後,對新文明的敏感度增加,也更能適應新時代的各種挑戰,鄧氏家族及著名的鍾肇政即是最好的例子。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