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不同烘焙溫度與時間對包種茶化學成分與品質之影響

不同烘焙溫度與時間對包種茶化學成分與品質之影響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不同烘焙溫度與時間對包種茶化學成分與品質之影響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9卷,由阮逸明、張如華與張連發共同發表之「不同烘焙溫度與時間對包種茶化學成分與品質之影響」研究論文。

包種茶製造過程包含日光萎凋、室內萎凋、炒菁、揉捻、乾燥等工序,若乾燥或烘焙控制不當,香氣會逸失,甚者因乾燥或烘焙溫度太高而產生焦味,以致降低茶品質,若能控制得宜,使其產生焙火香,則能提高售價。

建立茶葉烘焙科學化自動控制化之基礎為本試驗的目的,以下是試驗結果:1.茶湯pH值隨烘焙溫度提昇,隨時間增長逐漸降低,且隨兩者的增加,茶湯酸味逐漸增強。2.烘焙溫度由100℃到120℃,水色由蜜綠轉為金黃、橙紅,乃至紅色;烘焙溫度在120℃以下,茶湯明亮度無明顯變化,但到140℃以上者,茶湯顯暗。3.茶葉中游離胺基酸、還原糖 (葡萄糖、果糖) 及蔗糖在烘焙時進行梅納反應及焦糖化作用,是產生茶葉烘焙香氣及茶湯水色褐化的原因之一。4.烘焙溫度高達140℃以上,茶葉品質急劇劣變,水呈暗紅色,茶湯帶酸味和火焦味。本試驗結果建議茶葉烘焙溫度不宜高出120℃。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不同烘焙溫度與時間對包種茶化學成分與品質之影響 / 撰寫者:賴正南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6371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賴正南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8
時間起
1989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